新加坡游泳世锦赛公开水域十公里项目我国选手名次较靠后,相对泳池项目,中国选手到底差在哪儿?

体育热点

2025年新加坡世锦赛公开水域10公里马拉松比赛于7月16日下午正式开赛,原定的比赛时间因水质问题两次修改,其中女子两次因水质问题推迟,而男子项目由上午改为下午举行。男子10公里比赛于新加坡时间13:00举行,比赛成绩如下:

冠军:德国 弗洛里安·韦尔布洛克 Florian Wellbrock 1:59:55.50

亚军:意大利 格雷戈里奥·帕尔特里涅里 Gregorio Paltrinieri 1:59:59.20

季军:澳大利亚  凯尔·李 Kyle Lee  2:00:10.30

第四名:奥利弗·克莱梅特 Oliver Klemet  2:00:10.40

 我国选手兰天辰2:10:11.3位列37名,张锦厚2:11:06.9位列38名,用时与第一名差12分钟。

女子10公里比赛于新加坡时间16:00举行 ,最后成绩

新加坡游泳世锦赛公开水域十公里项目我国选手名次较靠后,相对泳池项目,中国选手到底差在哪儿?

冠军:澳大利亚 27岁墨莎·约翰逊 Moesha Johnson 2:07:51.3

亚军:意大利 28岁吉内芙拉·塔代乌奇 Ginevra Taddeucci 2:07:55.7

季军:摩纳哥 26岁丽莎·波 Lisa Pou 2:07:57.5

我国选手柳雅欣,2:17:26.4位列22名, 王可欣2:20:28.3位列28名。

可以看出,欧洲国家实力强劲,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几乎包揽了男子和女子这一项目的前三名,对比泳池项目,中国选手在实力上尚无法挤进前十,在比赛开始不到半小时,中国选手就已经落后第一名选手将近1分钟,后面更是越游越累,难道真的是中国人体力不行吗?

我们国家从来不缺优秀的游泳运动员,更不缺刻苦训练的游泳运动员,而且与陆地项目相比,游泳是非常需要技术的,那么,与欧洲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儿?

国际公开水域排名前50的选手里,超过70%来自有海岸线的国家,公开水域在欧美有百年历史,民族文化决定欧美选手从小就有自然水域生活的经验,接触水域习以为常。

中国游泳选手在泳池项目中快速崛起(尤其在短距离和接力项目),但在公开水域项目中却相对滞后,并非我国选手游泳技术不行,而是存在以下差异。

一、 训练体系与环境差异:

1. 缺乏适宜的天然训练场地

优质公开水域资源稀缺: 中国虽然海岸线长、江河湖泊众多,但符合国际比赛标准(水质优良、水流稳定、安全可控)且能全年稳定提供适宜水温的公开水域训练基地极少。与欧美澳对比: 欧洲(如地中海沿岸、阿尔卑斯山区湖泊)、北美(五大湖、东西海岸)、澳大利亚(漫长海岸线、优质海湾)拥有大量水质清澈、水温相对稳定(尤其适合春夏季训练)的天然水域。运动员可以便捷地在家门口进行长距离、实战化训练。

2. 训练模式高度依赖泳池

中国竞技游泳的成功建立在强大的室内泳池训练体系上(体校-省队-国家队三级体系)。资源(教练、科研、资金、设施)高度集中于泳池项目。公开水域训练成本高、风险大,组织长距离公开水域训练需要保障船、救生员、导航、应对复杂天气/水文条件,成本远高于泳池训练。

模拟训练效果有限:泳池内模拟公开水域(如不转身长游、对抗水流)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环境中的水流变化、方向导航、群体对抗、水温波动、心理压力等关键要素。

二、 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参与度和经验的根基

1. “亲水文化”的差异:

欧美国家海洋文化、湖畔度假文化深厚。游泳、冲浪、帆船、皮划艇等户外水上活动是许多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儿童从小在自然水域嬉戏、学习,对开放水域的敬畏感、适应力、方向感、应对能力自然养成。

国内却永远安全意识优先,出于安全考虑,社会普遍强调在受控环境(泳池)学习游泳,家长和学校对儿童进入自然水域(尤其江、河、湖、海)持谨慎甚至禁止态度。

FC发财电子官网

休闲方式差异:大众水上休闲活动更多集中在泳池、水上乐园或近岸浅水区,进行长距离、耐力型公开水域游泳并非主流休闲文化。

这些都导致中国运动员接触开放水域的年龄普遍较晚,错过了发展水域适应性和本能的关键期,对开放水域的“水感”和心理自信先天不足。

2. 对“户外游泳风险”的认知差异

欧美国家对公开水域的不可预测性(风浪、水流、水温突变、海洋生物、船只)被视为一种需要征服的挑战和冒险精神体现,这更契合某些西方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更强调稳健和规避风险,只要是公开水域,随处可见“禁止游泳”的安全标识。这种文化潜意识可能影响运动员在复杂开放水域环境中的攻击性、应变能力和教练团队的训练安排决策(偏向保守)。

三、 赛事经验与竞争生态

1.高水平对抗的缺失,高水平赛事匮乏

中国国内专业、高水平的公开水域赛事数量、质量和影响力远不及欧美成熟赛事体系(如FINA世界杯系列赛、知名马拉松游泳赛)。运动员缺乏高频率、高强度的本土实战历练。 对比欧洲运动员可轻易参加多国联赛,积累丰富经验。

2. 国际大赛参与深度不足

因实力和名额限制,中国公开水域选手参加顶级国际大赛(世锦赛、奥运会)的机会相对较少,这次新加坡世锦赛,我国多名选手能入选参赛,已经是一大进步。但即使参赛,也常处于“跟游学习”状态,缺乏在第一集团激烈对抗中磨练战术(如跟游、卡位、冲刺、补给策略)和心理抗压能力的机会。

3、经验鸿沟

顶级公开水域选手需要数百小时、数千公里的公开水域实战经验,包括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中国选手在此方面存在巨大积累差距。

五、 国外优势的强化因素

1. 地理与环境优势的“马太效应”:

欧美澳选手不仅拥有训练环境优势,其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催生了更高水平。他们从小在自然水域竞争,形成了良性的“内卷”生态。

常年户外训练塑造了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如对冷水更耐受)和身体机能(如更强的有氧基础)。

2. 成熟的市场化与群众基础:

公开水域游泳(包括业余铁人三项)在欧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熟的商业赛事,形成了从青少年兴趣培养 -> 业余高手 -> 职业选手的完整生态链,人才储备雄厚。

而中国在此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群众参与度目前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不过已经呈现上升态势了。

中国游泳在泳池项目上的成功证明了其在技术、训练和管理上的能力。将这种能力与解决上述公开水域特有的系统性挑战相结合,是中国选手未来冲击该项目世界第二梯队乃至第一梯队的关键。这需要时间、持续投入和对项目规律的深刻理解。

利物浦官方确认,俱乐部将在安菲尔德球场建造雕塑,纪念因车祸不幸去世的若塔。 利物浦官方公告利物浦足球俱乐部谨向所有为悼念迪奥戈-若塔及其兄弟安德烈-席尔瓦而在安菲尔德留下致敬的人表达最深切的感谢与敬意。感谢大家一直以来抽出时间表达哀思。自若塔兄弟两人不幸去世以来,数千份悼念物——包括...

曼联已经确认了他们参加美国季前巡回赛的阵容。亚历杭德罗·加纳乔、贾登·桑乔、安东尼和泰瑞尔·马拉西亚均未入选32人阵容,他们正在寻求离开老特拉福德的转会。哈里·马奎尔由于个人原因没有随队飞往美国,但希望他能在巡回赛后期与球队会合。马特乌斯·库尼亚入选,他刚刚第二次当上父亲。新签约的布莱恩·姆贝乌莫入...